为了“大水缸”永远清甜 浙江温州水源地保护 |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9%。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水源地保护面临很大压力。如何治理水源污染?如何建立保护水源地的长效机制?曾经因水污染而威胁饮水安全的“水乡”浙江温州,通过大力实施水源地保护,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之路。 从“切一刀”到“一刀切” 温州依水而建,全市共有大小河道1.4万条,河网总长度1.8万公里,有“江南水乡”之美称。位于温州市西南部的珊溪(赵山渡)水库,树木葱茏,碧水盈盈。在水库下游,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生态预警网箱,时刻监视着市区及周边县市区500多万人口“大水缸”的水质变化。 就在两年前,这个年供水量7.3亿立方米的“大水缸”因为污染,水质从蓄水之初的一类下降到二至三类,枯水期还检测到四类,局部支流连续3年发生蓝藻异常增殖。 为确保水源安全,温州市大力开展珊溪水源保护综合整治,规划5年投入16.3亿元。据调查,库区最大的污染来自畜禽养殖,其污染贡献值占62%,为此,温州拆除养猪场2286户。 “以前我们也治理,每年‘切一刀’,结果是越‘切’猪越多,养猪场在禁养区拆了又搬入了限养区,越治污染越严重。现在实施‘一刀切’,大幅提高补偿标准,鼓励转产转业。”温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王振勇说。 同时,温州将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人口搬迁至集雨区以外,新建和改扩建7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300多套农村污水生态化治理工程,推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在水库主要支流、河口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等。 水源保护综合整治两年多来,直接减少入库污染物60%以上,主要入库支流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污染最严重的黄坦坑溪水质从劣五类,提升为二至三类,蓝藻异常增殖现象基本消失。 转产转业以水养水 在文成县巨屿镇来料加工一条街上,库区移民邢美香正脚踩缝纫机缝制鞋底。她告诉记者,现在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相比以前靠养猪等为生,收入更稳定,环境也更好了。 温州连续5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转产转业专项扶持资金,维护水源保护成效。采取疏堵结合措施,大力扶持库区生态县建设。每年筹集1.45亿元,将库区群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纳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为建立长效机制,温州还积极探索“以水养水”市场化道路。每年整合筹集8000万元设立财政引导资金;在供水水价中设立水源保护治理费(前5年0.3元/立方米,后10年0.5元/立方米),通过听证等一系列程序,纳入水价成本。 此外,还建立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体系,考核结果与生态补偿挂钩;降低对固定资产投资考核要求,增加对库区保护工作的单独考核,并在库区乡镇成立了巡查队伍。 水源保护任重道远 温州的护水实践是近年来我国加强水源地保护的缩影。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2006年至今,共公布了三批175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纳入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珊溪水库即是其中之一。目前,水库型水源地水质状况最好,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相对稳定,河流型水源地水质较差且不稳定,湖泊型水源地水质状况最差。 2011年开始,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水源地,实施“一源一策”达标建设,并组织流域机构开展检查评估,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还有不少水源地存在各种隐患。 在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加快出台水源保护区尤其是一级水源保护区的人口生态搬迁的条例及政策措施,出台政策鼓励水源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限制或禁止水源地占补平衡“开荒造地”,明确水源地采砂的禁采范围,以及把保障水源地水质目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等。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把水源保护费、生态补偿费纳入城市供水水价成本当中,真正体现‘谁受益、谁分担,谁用水、谁出钱,用好水、多花钱’的保护原则,以此来解决水源保护设施长效运行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王振勇说。 |
下一篇:抢水大战多地上演 水权交易引发地方新一轮博弈 上一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何确保一渠清水如期北送 |